南丰曾氏家族源流考略

来源: 曾巩纪念馆  日期:2018-06-08 15:47:30  点击:1232  属于:后裔追考


宋友贤先生的《曾巩传》和罗伽禄先生的《曾巩家族》都指出曾氏是夏禹的后代,姒姓,国内几乎所有的学者俱持此说,大扺是毋庸置疑的。不过,我们还要溯源到黄帝,曾氏是黄帝(姬姓)的苗裔。“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,昌意生颛顼,颛顼生鲧,鲧生禹”(见罗伽禄《曾巩家族》第二页)。那么,罗先生也同时认定曾氏最早的祖先应是姬姓的黄帝或昌意。

在《曾氏家谱》中,有一首《曾氏世系歌》,道出了曾姓的由来:“曾氏源流之出处,传自夏王禹姓姒(原文作姒姓禹,我认为夏王禹姓姒,比夏王姒姓禹更合理,遂擅改之)。传至五世孙少康,分封世子烈于鄫。鄫君曲烈是其名,累世居鄫遂为氏(古代姓和氏是不同的,先有姓后有氏,在此不予讨论)。历及春秋继霸时,列国强弱相吞噬。至鲁僖公十九年,诸侯会好在城南。是时鄫君不及与,后被外孙莒灭祀。世子名巫逸之鲁,鲁复立以为桑梓。鄫巫因叹国既亡,遂自去邑为曾氏”。这段歌词并不深奥,加上不少专家为此作了诠释,应该是一目了然的。但我觉得语焉不详,“后被外孙莒灭祀”,外孙灭掉外公的国家?莒又是一个小国,能征服鄫国吗?带着满腹狐疑,去查找一些资料,终于“种豆得豆”,有了收获。原来鄫君在周简王时娶了莒国国君的第二个女儿为妻,生下世子巫。巫的母亲不久去世,鄫君继娶莒君的第三个女儿为后夫人,后夫人无儿,只产一女,此女又还嫁于莒,并在莒生了个儿子,这个儿子便是鄫君的外孙。鄫君续弦的后夫人生性悍妒,只爱己出的女儿,憎恨姐姐所生的儿子巫。巫不得已而奔鲁。他为何不逃往别国而之鲁呢?因为自己生母的姐姐(莒国君之长女)嫁给了鲁成公,生下鲁襄公,巫与襄公为外姨兄弟,于是奔鲁依襄公求为附庸。周灵王四年,晋悼公为列国盟主,鲁襄公命叔孙豹带着巫去晋国,希望盟主晋悼公主持公道,让巫返鄫继承君位,悼公居然不允其请,莒人趁机让鄫君的外孙嗣位。这种虽然不是凭借武力征服一个国家,但《春秋》书曰:“莒人灭鄫”,即以异姓莅临其国而奉祀,亦是灭亡之道也。巫既失国,便将鄫字的偏傍右耳(即邑)去掉,这便是曾氏(后来鲁取鄫,莒人也失去这块土地)的由来。巫最终居鲁武城(今嘉祥县西四十里)而立桑梓,经四十余世而至曾洪立。其源流为巫——夭——阜——蒧——参——元——西——钦——昇(一作尊)羡——遐——盈——乐——浼——旃——嘉——宝——菼——据——阐——植——耀——培——德——珣——涣——梓——勰——端——鈜——诲——舆——隆——钧——谋——承——略——瑒——永——萬——道始——洪立(南丰始祖)。

以上是《二源曾氏族谱》所载从曾巫到曾洪立的曾氏先代源流总图,其他家谱也都持此说。但曾洪立三十一代裔孙曾琟玢却在考察原谱的时候,认为旧谱不可靠,他转引曾应祥先生的谱序云:“承生三子:珪、旧、略。长珪仍家吉阳,后分虔州;次旧家吉州云盖乡,后分乐安;幼略徙抚州之南城,时危全讽据抚,略配讽女,传洪立,为南丰县令,因建家焉”。那么,旧谱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呢?《琟玢辨伪序》说得很到位:“旧谱循长兴汉祖订定,原因是有小注载旧(曾旧)仕唐天宝时,历官至上柱国开国公赠太尉”,这样,旧的兄弟略与曾洪立相去百二十年,不可能为父子关系。但遍查史籍,竟是子虚乌有的事,当时高官中并没有曾旧的大名,竞连姓曾的都无,可见长兴谱完全不着边际,竞将十九世曾据的儿子瑒(瑒生永,永生万,至九代孙道始)窜入三十八世曾略的后代中。

相反,曾略、曾洪立与危全讽的关系却历历可考。所以说,曾洪立乃曾略的儿子是毫无疑问的。

南丰始祖曾洪立,因仕唐为南丰令,其夫妇殁后均葬于南丰。南丰曾氏源流支脉繁多,现仅就洪立以下绘制了八世世系图。由于南丰曾氏人丁兴旺,繁衍日滋,未便将所有支裔全部列上,而且列出的后裔在众多曾氏族谱中也稍有出入。

 

 

  南丰旧谱中载延铎生有四子:仁昭、仁暠、仁旺、仁光而不及仁敷。吉之旧谱载仁敷为延铎长子,以其子建自南丰徙吉安府泰和县梅溪,另成一支派,故吉之谱仅载仁敷而不及仁昭等四子。明万历丙申(一作戊戌)之夏,吉水同亨(见台)先生特地到南丰与诸多曾氏后裔见面,并修合谱(或曰通谱),于是延铎子五仁俱备矣。此表中所列延铎五个儿子在以后的曾氏谱牒中再也没有更改过。

曾仁昭的曾孙曾千由南丰迁往金溪陶源,其长子学亦居陶源,次子澩则迁往长兴,仁暠的曾孙曾卓也迁往金溪上富,以后还有许多后裔迁往全国各地,但他们的生平事迹均在曾氏谱牒中班班可考,因此表中依然视他们为南丰籍人氏。

曾致尧有七个儿子,易从、易知、易直、易简、易占、易丰、易持,这可以从欧阳修撰写的《曾公神道碑》和现有的南丰多种版本的曾氏宗谱中都可得到证实,因此不同的说法(如四个儿子、六个儿子)均不予采信。曾致尧有三个弟弟:佐尧(排行第八)、从尧(排行第十二)、咨尧(排行第十五)。而有些著作中将他们的次序搞乱了,从他们在叔伯兄弟的排行上可以断定表上所列的顺序是正确的。

南丰三世载仁光三个儿子:义(排行第六)、宗尧(排行第十一)、辅尧(排行第十六),而四世却又将仁光的三个儿子颠倒了次序,根据他们的排行,可知前者对,后者错。

曾巩之兄曾晔,究竟中过进士没有?许多宗谱上都说他中了皇祐五年进士(或解试进士),但曾巩的《亡兄墓志铭》却未有片言只语谈及此事,后来研究曾巩家族的人基本上都排除了这种说法(其实曾晔只是参加了这年的科考而已),可见谱牒中有些不实的记述,是需要加以甄别的。

曾巩是南丰人,本来是不争的事实。可清代学者李绂标新立异,撰《曾文定公居临川考》一文,认定曾巩为临川人,但由于论据牵强,影响不大。王琦珍教授在《曾巩评传》中随便列举了几条看法,便将李绂的荒谬可笑处暴露无遗。然而,曾巩确实于治平年间,携妻将子(绾、综)迁往临川后湖田居住,并在那里有了第三个儿子曾纲。不过,很快他又回到京城的史馆工作,熙宁二年以后,便一直辗转于七州郡,而且是带着家眷在身旁(见《曾巩年谱》),这能说曾巩是临川人吗?只是他的曾孙崈仍卜居于曾巩在临川的住所,曾崈的儿子曾迈殁后葬在临川。可曾迈的第二个儿子曾璿却又迁回南丰十都陀石,厥后再迁查溪。可见曾巩后代有两人客居临川,最后还是迁回了南丰。

曾巩兄弟六人,除曾布外均葬于南丰。曾布虽在南丰出生,殁后却与魏夫人合葬在句容丹徒地界,仅凭这点,谁也不会将曾布看成是江苏人。倒是他的十个儿子却有不同的版本。罗伽禄先生的《曾巩家族》所载曾布十子分别是綖、缨、缫、纡、缲、绂、絣(絢)、绰、、绪;傅林辉先生《曾布日记校注》援引元丰三年曾布携儿辈游湖南九龙岩,题石上五个儿子綖、缨、 缫、纡、絢,看起来他第三子缫是铁板钉钉的事,然而五子絢竟与曾肇第三子絢同名,无论如何也不可能,究竟是怎样搞错的,不得而知,但那刻石是不可能全信的。故而根据《曾氏族谱》,仍认定他的十个儿子为綖、缨、缫、纡、缲、绂、絣(絇)、绰、、绪。

在《二源曾氏族谱》上,曾绾的大儿子既作惁又作悊,只好根据多次出现的惁为标准而去掉悊(仅出现过一次)。

以上仅就曾氏《先代源流总图》和《中代源流总图》(曾洪立以下八世的一部分)作了些考证,或许对研究曾巩家族的专家学者有些借鉴作用吧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转自:南丰县地方文化研究中心